另一种人,是来自那些拥有贤明睿智的国君,拥有贤卿良将的国家,他们是生活奢侈、腐败的卿大夫。在他们的国家,君子驱逐那些沉迷于酒池肉林的人,斥责那些剥削百姓的蛀虫。所以在他们的国家,他们被废弃,流离失所,成为了百无一用的人。
这世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之人,其中一种值得我们去亲近交往,而另一种则应坚决予以排斥疏远。倘若能够准确无误地分辨并妥善应对这两类人,那么燕国必定能够称雄于天下、独霸一方。
燕王闻听此等良言妙策后,当机立断采纳了该建议。自此以后,燕国的官吏管理制度焕然一新,清正廉明之风盛行;国内的黎民百姓再无冤情诉状,就连那象征刑罚的利刃也因长期未被使用而生锈蒙尘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不知不觉间已过去整整一百七十年之久。就在这一年,燕国终于成功剿灭并吞并了强大的梁国。然而,这年秋季却异常寒冷,寒风凛冽,冰霜凝结。
望着眼前这片新纳入版图的广袤土地,燕王不禁心生忧虑,他深知自古以来但凡攻占梁国领土的国家,往往都会遭受来自梁地民众此起彼伏的叛乱反抗,难以实现长久安稳的统治。于是,燕王赶忙向朝中大臣们征询意见对策,并问道:“诸位爱卿,面对当前局势,不知可有何妙计能助朕彻底解决这一难题,确保燕国对梁地的长治久安呢?”
此时,朝堂之上一位名叫洛长公的大臣挺身而出,拱手作揖道:“启奏陛下,微臣倒是略通一二治国之策,或许可解当下燃眉之急。依臣之见,目前共有三种可行的治理方法可供选择。”
燕王闻言,龙颜大悦,连忙催促道:“快快讲来,让寡人听听究竟是哪三种方法。”
“下策是从力量上征服这个国家,灭掉王族,屠杀公卿,施行严刑峻法,不停地征劳役。使(梁国的百姓)整天劳作,没有片刻闲暇。使他们活着的时候服劳役,死了之后成为肥料。
中策是从种族上进行征服,改变他们的型,更换他们的服饰,磨灭他们的文字,禁绝他们的语言。顺从的人赏赐田地和奴隶,不顺从的人就灭掉他的九族。迁徙那里的百姓,实行连坐制度,重视检举揭,任用暴差酷吏。使梁国从上到下都成为奴隶,在田野乡间实行什伍连坐制度。
上策是从心理上征服(他们),施行仁政,宽厚地爱护百姓,免除奴隶男女的身份,广泛建造房屋。使(百姓)春天有播种的时候,夏天有教育子女的时候,秋天减少赋税,冬天能有温暖的住所。开办公立学校,推举贤能的人才,树立榜样。这样的话,梁地的人就都会诚心归附。”
燕王下拜说:“您说得非常对。”于是散一万担粮食,救济饥饿的百姓。派遣(携带)千辆马车装载的金钱,去修缮房屋。
像这样过了三年,梁地的男子都有了自己的土地,梁地的女子都出嫁了。连无法劳动的老妇老翁都有所归养,他们无一不拜谢燕王的恩德,梁地的百姓全都诚心归附。
到这时,燕国真正统一了江东地区,开始称霸于天下。
江西是齐王的领地,齐王是世间少有的贤明君主,他为人宽厚并且爱护百姓。
燕王说:“齐国,有贤明的君主,国家富裕而且百姓强盛,怎样才能打败它呢?”
洛长公说:“齐国的世子,年少时母亲就去世了,缺少关爱。可以让(燕国的)长公主嫁到齐国去。”
燕王笑着说:“灵儿(长公主)骄纵蛮横、没有礼数,肆意妄为、没有规矩。不能让她登上大雅之堂(不能担当此任)。”
济长公说:“这是长远的计策,(让长公主出嫁时)多赏赐奇珍异宝作为嫁妆。”
齐国的世子果然非常喜爱(长公主),整天都和她形影不离。
等到齐王去世,世子继承王位,历史上称他为齐幽王。(齐幽王)只专情于一人,荒废了国家大事。用尽齐国的财力来讨她欢心。众多大臣上书劝谏,(齐幽王)却不听从。忠诚正义的大臣用头去撞宫殿的柱子,用死来表明自己的心意。
齐幽王不理会(这些劝谏),只听信奸佞的臣子,亲近信任宦官。使得朝廷的政务日益荒废,忠诚正义(之士)日益离散。
到了燕王派出万辆兵车(的军队),(军队众多)马鞭投入河中能使河断流,一天就灭掉了齐国。
如此经过了千百万年,燕王灭掉了十五个大国,还有数不清的小国,东边到达碧波(所指之处),南边抵达星落(之地),西边到达吾沙(之地),北边到了雪魄(之地)。称霸于天下,将都城定在中央(之地),分封众多臣子。
(燕王)赏赐洛长公,朝见赞礼时不直呼其名,入朝不用小步快走,佩剑穿履上殿,加赐九锡(之物),授予节钺(代表特殊权力),允许开设府署并如同三公一样设置属官,封(洛长公为)诸侯王,分割一半的江山来封赐给他。
燕世子的儿子,燕王的好圣孙,他的妻子就是洛长公的女儿。等到圣孙的儿子继承天子之位,赏赐洛长公享用九鼎八簋(天子等级的饮食规格),以及天子的旌旗!
到这里历经千世万代,已经成为一方美谈。
以下是对这段古文深层含义的分析:
一、关于国家兴衰的观点
1。兴衰之因
1。文中开篇提出“夫一国之兴,起于微,兴于礼,败于乐”,这反映出一种传统的国家兴衰观念。“起于微”强调国家的兴起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积累的,可能包括人口的增长、生产的展等基础因素。“兴于礼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对于国家秩序构建、社会稳定和文明展的重要性,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,协调社会关系,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。而“败于乐”则警示过度的享乐会导致国家的衰败,这里的“乐”可能指代沉迷于声色犬马等奢靡的生活方式,会使君主荒废朝政,消耗国家资源,最终走向衰落。
2。燕国的现状与弊端分析
1。人才与民心方面
1。洛长公指出燕国存在诸多弊端,“王知国,而民不王,此一弊也。士不愿为王死,此二弊也”,这表明燕国的君主虽然了解国家的情况,但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,也无法让士人愿意为其效死力。反映出燕国在统治阶层与民众、士人的关系上存在严重问题,可能是由于君主的行为或者政策不得民心、士心,缺乏凝聚力。
2。人才选拔方面
1。“内无才,举无贤,此三弊也”,说明燕国国内缺乏人才,而且选拔机制也无法推举出贤能之人。这暗示燕国在教育、用人制度或者社会风气上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,这将影响国家的治理和展。
3。外交方面
1。“邻繁武,不与和,此四弊也”,显示燕国在外交上没有正确处理与邻国的关系。邻国武力繁荣强大,燕国却不与之求和,这可能会使燕国面临战争威胁,不利于自身的稳定和展。
二、洛长公与燕王的对话意义
1。洛长公的目的